文登女子买二手车遇“调表+营转非”双重陷阱:商家拒担责,维权陷困局!
鲁网9月19日讯 近日,威海市文登区居民赵女士在转售2024年11月于老冯二手车购置的现代伊兰特轿车时,发现车辆存在双重猫腻——不仅里程数被大幅“下调”,车辆“营转非”的关键性质也被隐瞒。多次协商无果后,赵女士向“鲁网·民生帮办”栏目求助。
回忆起购车经过,赵女士倍感无奈。据赵女士讲述,车商明确表示该2021款现代伊兰特仅行驶6万多公里。直至今年赵女士打算卖车时,才通过维修记录发现惊人事实:该车实际行驶里程高达约20万公里,早在2023年1月,4S店保养记录就已显示接近10万公里。“即便之后没再开,到我买的时候也绝不可能只有6万公里,调了十几万公里!”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,该车属“营转非”车辆,使用强度和报废年限均与普通私家车不同,而这一切,商家均未告知。
发现问题后,赵女士多次与“老冯二手车”协商,但对方不仅否认存在调表和隐瞒车辆性质的行为,还态度强硬,直接要求她“走法律程序”。赵女士表示,诉讼成本高、周期长,自己又急需换车,实在拖不起,无奈之下只好向媒体求助,希望曝光此事警示他人,并促使商家正视问题、承担责任。
对此,老冯二手车负责人冯先生却另有说法。冯先生表示,购车时已明确告知车辆相关信息,合同中也明确标注里程免责条款,且行驶证信息可查询车辆使用性质。车行认为已履行告知义务,并明确表示不会退款,一切以合同约定为准。
记者就此事联系文登区商务局。工作人员回复称,经核查,赵女士与老冯二手车签订的合同中,确存在“不保证公里数真实性”的条款,且商家坚称行驶证已标明车辆性质,“从现有证据来看,我们无法认定商家存在故意隐瞒行为,也没有权力强制商家退款或赔偿。”最终,商务局给出建议:如果双方协商无法达成一致,建议赵女士依据相关证据,通过法律诉讼解决争议。
随后,记者再次致电赵女士。赵女士告诉记者,她已咨询律师,决定提起诉讼。“律师认为,商家隐瞒‘营转非’性质、虚假宣传里程数,可能构成欺诈,相关免责条款也有可能是‘霸王条款’,被认定为无效。”目前,她正在整理证据,准备正式起诉。
截至发稿,赵女士仍未获得满意解决方案。鲁网记者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,并带来最新报道。同时,我们也提醒广大市民在购车过程中,务必核查核心信息,谨慎签订合同,避免遭遇类似纠纷的发生,并保留维权证据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(本网记者)